+ + + + + + + + + + + 中国镇痛周 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设立为“世界镇痛日”,我国将世界镇痛日所在的一周定为“中国镇痛周”,今年的主题为“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 + + + + + 疼痛,在生活中极其常见,如:牙痛、头痛、痛经、胃痛、骨折痛等等。而癌性疼痛,也是很多肿瘤病人的常见感受。正因为其普遍性,导致大多数人对此并不足够重视,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想法: 癌痛不用管,病好了自然就不痛了 忍一忍就好了,这波过去就不痛了 癌痛是必然的,没得治,没必要看医生 止疼药不能吃,会成瘾,副作用还很多 事实上,部分超过自身忍受阈值的疼痛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基于此,人们逐渐意识到疼痛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就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IASP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 也就是说,疼痛也是用于判断患者病情轻重与危机程度的重要指标。 关于疼痛这些误区要知道 疼痛不应被压抑、被否认、被忽视。想要真正达到镇痛止痛的目的,让肿瘤病人活得更有尊严,首先需要对疼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误区一:疼痛能忍则忍 很多人对于可以忍受的疼痛,往往抱以“能忍且忍”的态度。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长期忍痛可能反而使简单的疼痛发展成难治性疼痛或复杂性疼痛。举两个例子—— 有些人被轻轻碰一下就疼得跳脚,这就是外周敏化(原发性痛觉过敏),这就是长期忍痛后,神经系统发生改变,使简单的疼痛变成神经病变。 还有一种“无中生有”的疼痛,叫痛觉超敏。人体有一个抗痛系统,忍痛时间长了,抗痛系统的阈值会降低。门槛低了,人对疼痛的感知就会越来越强。如果到了中枢敏化(继发性痛觉过敏)的地步,疼痛阈值趋近于“0”。即使是正常的感觉,患者都会认为是疼痛。 总而言之,忍痛是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 误区二:止痛药吃多了会成瘾 谈起止痛药,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说起药物的成瘾性。但其实,并非所有止痛药物都会令人成瘾。 只有麻醉性止痛药、安眠药等含有致瘾成分的药物才会让人对它“恋恋不舍”。 即使临床需要使用上述药品,只要遵医嘱正确用药,完全可以避免药物依赖的发生。 误区三:治疗肿瘤要紧,疼痛是必然的? 许多肿瘤患者只关注肿瘤的治疗,而忽略了生活质量的提升。这种做法往往让他们承受了大量的痛苦,但治疗效果却并不一定理想。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等症状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且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病人在抗癌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信心,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误区四:癌症疼痛没有办法治疗,只有忍受 忍痛对患者有害无益。解决癌痛的方法有很多,通过三阶梯癌痛治疗可以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止痛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大部分癌痛可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也可以通过神经阻滞、神经毁损、射频消融、PCIA、PCEA、鞘内泵等多种方法缓解/减轻疼痛,甚至令患者达到无痛的治疗目标。 误区五:止痛药的副作用很多,能不吃就不吃 对于癌痛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会根据癌痛的程度、性质、正在接受的治疗以及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频率,防治不良反应,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 哪些疼痛应该及时处理? 在临床上,用于判断疼痛值的方式有很多,但为了便利患者自行判断,一般以是否影响睡眠来作为疼痛度的区分—— “ 如果疼痛不影响睡眠,则为轻度,此时可暂不用药; 如果疼痛影响睡眠,则为中度,此时应应用止痛药; 如果疼痛导致无法睡眠,和/或伴有血压、脉搏变化,则为重度疼痛,此时应及时就医寻求更专业的帮助。 有些疼痛 你本不必忍受! 如果你正在经历:手术后疼痛、癌痛等,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在医生的帮助下,你的疼痛将得到极大程度缓解,甚至达到无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