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提示:本文患者信息已脱敏处理,治疗经历仅反映个体情况,不作为疗效承诺。具体方案需由医师制定。
章女士(化名)在完成右乳癌改良根治术后两个多月,本应进入关键的放疗阶段,却因右侧胸壁手术切口迟迟无法愈合而陷入困境。
伤口长约12厘米,缝线未拆,持续渗出中到大量的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还覆盖着一块3*2厘米的黑色焦痂。
这不仅带来疼痛、渗液、感染风险等身体不适,更严重阻碍了后续放疗的进行,影响整体治疗计划的完整性,令章女士焦虑不已。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我院外科护士长郭含芳带领团队迅速介入,运用湿性愈合理念进行系统化管理:
拆除缝线: 解除缝线对伤口的潜在刺激和引流障碍。
保守锐性清创: 在精准评估下,分次、轻柔地清除伤口内的坏死组织(包括部分黑色焦痂)和脓性分泌物,最大限度保护健康组织。
功能性促愈敷料应用: 根据伤口渗液量(从中到大量逐渐减少)和愈合阶段(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上皮爬行),科学选用高吸收性敷料(管理渗液)、含银敷料(控制感染)、水胶体或泡沫敷料(创造湿性环境,促进愈合)等,动态调整方案。
显著效果与完整治疗链的恢复:
经过系统、专业的伤口护理干预,章女士的伤口状况持续改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脓性分泌物消失,伤口基底逐渐被健康的红色肉芽组织填充,边缘开始上皮化。
关键性突破: 伤口最终于2025年2月中旬完全愈合,瘢痕平整、柔软。
最重要的成果: 伤口顺利愈合后,章女士终于能够按计划开始并完成至关重要的放射治疗,确保了乳腺癌治疗方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极大提升了治疗效果和康复信心。如今,章女士顺利完成所有治疗,恢复良好。




伤口对比图
护理小贴士: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怎么办?
及时就医: 若术后伤口持续疼痛、红肿、渗液(尤其脓液)、裂开或迟迟不愈合,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尤其是癌症患者,以免耽误后续治疗。
专业评估清创: 坏死组织(如黑色焦痂)和感染是愈合的大敌,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后进行安全、有效的清创。
湿性愈合是主流: 现代伤口护理强调湿性环境更利于细胞生长和愈合,功能性敷料是核心工具,需根据伤口特点科学选用。
郭含芳
主管护师
肿瘤外科、内三科护士长
广东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护士
广东省PICC置管护士

【擅长领域】
·
伤口治疗:癌性伤口、淋巴水肿、压力性损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造口并发症、咽瘘、食道气道瘘、放射性皮炎、失禁性皮炎等各类慢性伤口的治疗与护理;
静脉置管:PICC置管与维护,PICC、CVC、输液港并发症的治疗与护理;
中医护理:平衡火罐、温通刮痧、耳穴压豆、督灸、艾灸、杵针等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
【学术任职】
广东省保健协会临床支持与护理分会常委
广州市护理学会造口伤口分会常委
广东抗癌协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护理协会伤口造口分会委员
广东省非公医疗护理专委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