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候蚯蚓结。蚯蚓藏起来了,身体也在缩短,为了让自己更节省能量、更保暖。
二候麋角解。麋能够感知到阳气已经复生了,所以它的角就解掉了。
三候水泉动。藏在地底下的水感知到了阳气的初生,阳气也对它产生了作用,所以泉水就慢慢地动起来了。

冬至养生,除了要遵从“天人相应”的自然法则,坚持“秋冬养阴”的原则,还要充分考虑“冬至一阳生”的特性,对阳气予以养护。那么,冬至具体要怎么养生呢?广州皇家丽肿瘤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黄浩文为您支招。

所谓“冬至进补,开春打虎”。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也是进补的最佳季节。整体而言,冬至饮食当以补阳、补精、补肾为主,可适当增加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枸杞、发菜等食物摄入。
体质偏虚寒、阳虚:首选温补类食物,如羊肉、牛肉、狗肉、鸡肉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注意适可而止。
体质偏阴血亏虚:可选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功效的补益类食物,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阿胶等,由于此类食物容易滋腻碍胃,故亦不可过度食用。
体质偏平和型:可选择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与以往大家认知不同的是,冬至时节,多吃蔬菜也是一种“补”。有研究证实,人怕冷与饮食中无机盐缺少有很大关系,而胡萝卜、百合、山芋、藕、大白菜、虾皮、海带、发菜等食物均富含无机盐,大家也可以适当补充。
冬令进补多选择从冬至开始,但不宜大补,温补阳气的同时也要养阴,并且避免过度食用辛温食物而伤阴。
日常饮食宜多样化,注意谷、肉、果、菜的合理搭配,辨证施补,缺什么补什么,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食物。

冬至节气穴位养生以“驱寒扶阳”为原则,推荐养生穴位为阳池穴、足三里、气海穴、关元穴。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阳池穴可以增加人的元气,运行顺畅,到达四肢末端,可以温煦手脚,改善手脚冰冷。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下3寸(3拇指宽度),胫骨前缘1横指。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

气海穴是任脉上的穴位,位于脐下1.5寸(1.5拇指宽度)。气海穴可以温阳益气,固本培元,提高免疫力。

关元穴是任脉上的穴位,位于脐下3寸(3拇指宽度)。关元穴可以补肾壮阳,温通经络,提高免疫力。
可以通过每日用手掌或者手指顺时针按揉以上穴约50下左右,或艾条悬灸约15-20分钟,有利于温阳益气、健脾和胃、补肾壮阳,提高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冬三月应“早卧晚起”。
冬季昼短夜长,气候寒冷,我们应该顺应天时,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不过,早卧晚起是相对而言,一般认为较平日早睡、晚起半小时就足够了。长期卧床并不利于养生,反而还会造成人体气血瘀滞、气机逆乱。
有条件的话,可以等太阳出来再起床,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醒后可以躺在床上伸伸懒腰、揉揉胳膊和腿脚。中午也可以睡个小觉,不能超过一小时,太久反而不利于阳气生发。
晚起对于上班族而言可能很难做到,但一定要早睡、别熬夜。


日常着装除了松软轻便保暖性能好,冬季还应常备棉帽、棉鞋、围巾、手套等,注意保护头、颈、手、足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
虽然此时天气寒冷,但着衣也不宜过暖,否则汗出过多,反而不利于阳气闭藏,人也更易生病。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言“重衣厚裤,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特别是青壮年、身体健康者,衣着应略偏寒,以自我感觉不燥热,身体不出汗为宜。
此外,在大汗之时忌脱衣,汗后应及时更换衣服,以免风寒或寒湿之邪侵袭而致病。



防鼻寒:立冬后“凉燥”明显,不少人会受到鼻炎困扰。可以在早上或外出前用冷水搓搓鼻翼。防颈寒:冬季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外出时可加一条围巾。
防腰寒: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有条件的可佩戴护腰,常做按摩以畅达气血。
防肺寒:风寒感冒是冬季的常见疾病,可喝热粥防肺寒。
防脚寒:睡前泡脚,水温在40℃左右。


以往我们认为,冬季时减少运动才符合秋收冬藏的原则,事实上,减少并不意味完全不运动。
要知道,冬季气候寒冷,人体汗孔闭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因此很多人会出现口腔溃疡、口唇旁起疱、长痘痘等问题,这些就是阳气郁积体内而生火的表现。
所以说,天气虽然越来越冷,但运动仍要坚持。有条件的话,大家可在早上9~10点出来运动,或者下午3~5点运动,此时户外温度相对较高,体感也较为舒适。
冬至运动养生要注意讲究方式和方法,宜多做导引,或选择动静结合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当然,也可以选择更为简单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慢跑等,运动时以微汗为宜。

专家介绍:黄浩文
副主任中医师,曾在三甲医院从医十多年,精通中医脉诊,曾跟随中医大家行医、学习多年,对中医中药学、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内涵和辨证规范有较深层次的认识,熟读中医经典,遵循经典中的辨证施治的方法,善于中、晚期癌症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与癌“和平共处”。对于亚健康的调理及中医治未病有独特研究。曾经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肿瘤内科进修,对现代先进的肿瘤诊治知识、手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现任:
东莞抗癌协会委员
东莞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东莞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中药管理分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